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

食水都有學問(一)

昨日我被教訓飲水太少:「依杯水,你一陣乖乖地飲咗佢,你一日飲咁少水,都無八杯。」不知何時開始,一天八杯水變成了金科玉律,害得一些人一整天不是灌水,就是上廁所!其實飲水不是越多就越好。「小渴仍強與飲之,因其成禍,不可複數也!」即使是西方學說中,那 1500CC 至 2500CC 都已包括日常固體食物的水份,一天須要飲下的水其實只有幾杯。

正確水量,因人而異

不同年紀、身型、天氣、飲食習慣、活動情況的人,所須要的水量也不同。例如這幾天,濕度高,氣溫降,經由皮膚流失的水份減少,須要補充的水分亦隨之減少,身型細小的人,水量又少一點,而飲食清淡,食物中水份又足的人,又可再飲少一點。
與其討論一天要飲幾多杯水,倒不如了解水量不足時,身體會有甚麼訊息。
最簡單判斷水液是否充足的方法,就是審查小便的味道和顏色。除了本身有便秘、腎病、感冒的人外,大多可以這樣判斷。除早上第一泡尿可以深黃色外,其他時間的小便只應微黃,和不應太大味,如尿黃味大者,水不足,尿色清者可,但清而頻者,則可能是飲水太多。
我們不能以口乾、口苦來判斷水分是否充足,因為飲水太多或太少也可以引起口乾、口苦。

出入平安,以瀉為先

飲水不是多就好,更重要的是排水排得好。出入和瀉補本來就是一對,排水不好,不論你飲的是甚麼神水,好處也大大減少。只著重補入,忽略了瀉出,盲補盲入,只會使水氣儲留,阻礙氣血運行,水越飲得多,人越累,皮膚越差。現在的人,一整天坐在電腦前,不運動,出汗少,氣血運行又不暢,再灌水,不水腫,也腹脹。所以正確的飲水方法,必定會配合適當的運動。

飲水有技巧,亂服可致病

民間飲水方法很多,但很多都令人為之側目。如不少主婦和婆婆也教人,早上起來,空腹灌下一大杯水,可以排毒!(排毒一詞,應用甚廣,已不知其確實意思,時至今日,你可以隨便把任何東西代入「 X 可以排毒」。)這種飲水方法,傷脾胃又不解渴。
正確的飲水方法是「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」、「立飲之,不得坐飲。欲細細而緩,不得粗粗而急。」,一小口一小口的含在咽中,慢慢吞下,潤喉解渴,又不會令胃部一時間膨脹太多,如果有時間,最好能「咽水服一杯。踟躕消息。徐徐行二十步。」,這樣可使水氣流行全身,更能起到出入補瀉的作用。

脾胃很易傷,即使是一小口一小口的飲,每次飲水的總量亦要限制,「大渴欲飲水者,…,言能飲一斗,與五升」,這個「一斗」、「五升」也不是一個定量,也是因人而異,每次飲水總量不大於自己拳頭即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